工业互联网如何重塑人资结构

来源:中工云网 发布日期:2020-08-03 点击:6843

新基建的“新”体现在“三新”上——新目标,新方式,新价值观。新目标指向新基建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时代下的长期性战略投资。新方式是运用5G、数据中心及AI、工业互联网等全新技术。新价值观是在新基建的过程中,塑造全新的增长与发展理念。

工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之一,在“三新”之中,工业互联网扮演着核心作用,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本文由浅及深,从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概念出发,阐述了驱动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从劳动用工视角分析了工业互联下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毁灭效应。提出职教培训或成为缓解制造业人才结构性失衡的一剂良药。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连接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网络,以实现海量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自由流转,精准分析,从而支撑业务的科学决策,制造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内核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具有泛在感知、智能决策、敏捷响应、全局协同、动态优化的特征。

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对人、机器和数据的全面互联互通,以实现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显着提升工业化效率,释放出巨大商业价值。因此,从西方到东方,各国都在致力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在全球工业转型升级的国际大背景下,受政策利好、产业结构升级内驱、劳动力供给压力和底层技术进步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工业互联网也在快速发展。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袁晓庆评估数据显示,企业借力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劳动生产力将提高15-30%,工人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将提升40-60%,运营部门间接人工效率将提升30-40%。相应地,也会带来各环节成本的节约,比如设计工程成本下浮10-30%,库存成本降低20-40%。

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应用基础设施,除了产业体系范畴内诸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软件、工业互联自动化、工业数字化装备、工业互联网网络、工业互联网安全的自身发展之外,工业互联网更多地是以产业融合的方式驱动经济增长,尤以第二产业为甚,如轻工家电、工程机械、电子信息、钢铁、高端装备、建筑、电力等行业。消费数据与生产数据的实时联动以降本增效成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实践的核心要义。

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劳动用工的影响需要辩证看待,是一体两面的概念,即技术进步既有就业创造效应也有就业毁灭效应。

一方面,从短期视角来看,技术的深度应用会催生更多高素质高端人才需求,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增长。

另一方面,从长期视角来看,诸如工业机器人这一自动化设备的普及将替代掉一部分低端劳动力需求。

但长期来看,就业创造效应总体将超过就业毁灭效应。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增岗位数分别达135万个和206万个,预计到2020年新增岗位数将超过255万个。诸如工业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工业互联网架构师、工业互联网系统工程师、工业网关技术支持工程师等相关岗位应运而生,丰富了社会就业岗位的数量和种类,促进了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互联网对劳动用工的作用力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用工总量和用工结构的变化。工业自动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将降低大量的程序化人工需求量,而被缩减的劳动力主要依赖于跨行业流动机制去消解,于是就衍生了劳动用工技能转换的需求。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将派生出大量的数字化人才需求,短期将出现供不应求。如何打破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用工失衡问题也是当前亟待突破的一个用工配置难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或将发挥巨大作用。

工业底层结构的变革,对人力资源结构将产生出巨大的影响,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人资主要矛盾,需要通过各种人力资源手段去协调配置,特别是灵活用工等手段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职教培训或成为缓解制造业人才结构性失衡的一剂良药。

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是未来中国工业的重要方向,其中涉及到的工种纷繁复杂。如何把流量思维转变为质量思维?新技术如何与传统工业融合?现有的人资结构如何调整优化?作为用工就业配置的主体,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也将承担更多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使命,将成为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