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

来源:网络传播 李勇坚 发布日期:2020-09-14 点击:6237

新型基础设施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打牢长远发展基础的重要基石。2020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一业带百业”,既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又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从本质上看,新基建能够与实体经济和居民消费深度融合,对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更好地发挥“强通用技术”作用

理论上,新基建能够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强通用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更能够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功效发挥出来,有力推动实体经济效率提升,从而满足社会消费生活需要,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新基建是发挥“强通用技术”作用的重要前提。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本质上属于“强通用技术”,其共同特征是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底层变革提供创新条件和赋能手段,这些技术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普遍使用、技术动力性以及创新互补。普遍性意味着能够在许多下游领域使用,因为其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功能。技术动力性是指“强通用技术”支持持续的创新活动与学习,而后者又导致“强通用技术”的生产效率随时间而大大增加。创新互补是指下游领域的许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生产率随“强通用技术”的创新递增。“强通用技术”改进的结果是降低下游应用领域的成本,开发下游领域的许多产品,应用领域得到拓展。由于“强通用技术”的这种垂直互补性,使其成为一种使能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与万物互联、泛在感知、空天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相互配合,而这些都是新基建的范畴。因此,新基建使这些“强通用技术”的作用与意义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

新基建是发挥数据生产要素功能的重要基础。2020年4月9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明确将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新基建正是数据发挥其生产潜能的基础,数据的采集、交易、计算、分析和应用等,都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目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数据采集难度大、数据被滥用、缺乏自主可控的数据互联共享平台、数据安全无法保障、数据价值无法完全发挥等问题,都是因为新型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运输、销售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增加,消费也日益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如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等,这些过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但是,数据能否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取决于数据收集、存储、计算、分析、开发利用及智能化的能力。数据只有经过大数据技术处理转换并进入生产过程,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加快发展新基建,形成各类数据资源平台,更好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各种已经存在的数据,开拓当前尚未记录的数据,从而汇聚更多数据,将数据的生产要素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新基建是提升实体经济效率的重要动能。新基建对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领域,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人、机、物的深度互联,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链接,推动形成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大幅度提升效率。在服务领域,通过对服务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服务的分时性,从而使服务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这不但可提升单店的服务效率,而且能减少客户排队等候的时间和服务资源的闲置浪费,促使服务效率的整体提升。

新基建是满足消费升级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利用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领域数据、劳动等全要素的互联,推动全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协同,适应社会需要,从而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再结合社会化的创新链与物流链,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基建本身会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例如,5G会引发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需求,不单是体现在数据流量方面,更体现在智能家居、消费级无人机、消费级物联网等新需求方面。

新基建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新基建将带动智慧社会建设。在这个背景下,生产者、消费者聚合在数据空间之中,交易规则、交易流程等将公开透明,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极大的缓解,这将减少社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区块链等技术也保证了交易的可信性,有可能减少查证等诸多方面的成本,并增加社会潜在的交易机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商业模式将得到大发展,这些商业模式突破时空限制,缩短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新基建推动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重视建设与应用的协同。新基建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在于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从数据来看,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其渗透性。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程度大约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新基建推动产业升级,需要高度重视建设与应用的协同,包括企业端的应用、消费端的应用,快速将新型基础设施的效能发挥出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办公、云制造平台、网络协同制造等很多应用快速渗透,这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协同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基建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建设与应用容易协同。新基建本身包括对各类物理基础设施进行软件定义的内容,通过软件定义,能够使应用更为容易。在新基建发展的实践中,很多建设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的主体,本身就是应用这些设施的主体。这种主体的一致性,决定了其建设与应用具有协同进行的基础。

推动基于新基建的平台经济大发展。新基建要直接转换为增长新动能,需要带动很多中小微企业直接从使用新型基础设施中获益。而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很难直接获得这种益处,因为其内部管理方式、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接很困难。通过平台经济发展,将新技术进行工具化、套件化、软件化、微型化,借用这种模式,使中小微企业能够直接从某一个环节入手,并从中获益。例如,海尔旗下COSMOPlat联合各生态资源方共建、共享“企业复工生态链群”,协助海思堡集团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型,3天实现火线复工转产医疗防疫物资。

从未来发展看,随着新基建的深入推进,云计算平台、共享经济平台、协同制造平台等将降低新基建的使用门槛,为中小微企业应用新基建提升效能作出贡献。而很多大型制造企业和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依托自己的供应链资源、生产管理资源等,也建立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行业内的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助力。因此,需要以平台和生态的思维推动新基建发展。

鼓励基于新基建的商业模式创新。新基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工具和手段,除了使企业流程再造、内部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等快速提升,也带来大量商业模式创新机会。因此,在政策层面,要鼓励基于新基建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制造业领域,制造服务化、大规模定制、云设计、网络协同制造、云服务等模式将基于新基建而兴起,这些商业模式创新在前期需要有政策支持。在科研创新领域,新基建不但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改变了科学研究的协作模式。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集中式科技创新活动正面临挑战。而基于用户需求、以大规模创新网络为载体、以用户和研究者为主体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模式正在兴起。科技研发的手段也将引入更多的数字化元素,如利用仿真建模、计算模拟技术代替试验等。

新基建带来的产品创新也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例如,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探索之中,而无人驾驶的应用必然带来交通运输的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制造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将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在制造过程中融入更多用户需求数据,从而推动大规模定制的商业模式发展。

为新基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政策支持

新基建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为把这种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进行大力支持。

一是推动协同联动。在政策方面,由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的同步性,需要在政策制定时就考虑协同联动。在新基建布局时,需要与智慧城市等下游应用和智能制造等实体应用协同联动。在软硬件方面,也要考虑协同联动。新基建在发挥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时比较依赖软件,在建设之初,就需要考虑软件开发。同时,新基建将数据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空间中,这要求在建设时有全局性理念,对新基建进行全面规划,实现产业链的联动、物理空间的区域联动。

二是鼓励各方主体尤其是应用主体参与到新基建之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高度协同,在政策层面,要鼓励应用主体尽早参与到建设之中。因此,需要出台相应的需求支持政策、应用支持政策。

三是建立与新基建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数据是新基建的重要元素,在新基建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数据标准与规范放在首要位置。建立标准与规范,从而更好地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而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以及融合性基础设施等领域,也需要统一标准与规范,使之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四是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数据是新基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要素。通过新基建,数据量将会大大增长,这使数据和网络安全成为一个核心主题。在新基建发展过程中,需同步建设自主可靠的数据和网络安全体系。

END

作者: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网络传播》2020年第6期